黑客利用微信漏洞及黑产产业链进行资金窃取的手段复杂且隐蔽,结合技术漏洞与黑产工具形成完整链条。以下是主要方式及案例分析:
一、利用技术漏洞直接操控资金
1. 克隆账号漏洞
黑客通过发送恶意链接,利用微信的目录遍历型漏洞(如2018年发现的XXE漏洞),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克隆账号,窃取聊天记录并操控支付功能。攻击者可同步接收消息,甚至直接使用微信支付完成盗刷。该漏洞影响所有未升级至修复版本的安卓用户,通过伪造支付信息绕过验证。
2. 支付SDK漏洞
例如2018年曝光的微信支付官方SDK漏洞,攻击者利用XML外部实体注入(XXE漏洞)获取商户安全密钥,伪造支付成功通知,实现0元购物。此漏洞曾影响vivo、陌陌等平台,导致虚假交易资金损失。部分支付接口若未严格校验签名,可能被篡改订单状态,伪造成功支付回调。
3. 刷脸支付绕过
2025年曝光的案例显示,攻击者通过异地设备成功刷脸支付,尽管人脸不符且未开通该功能。推测黑客可能利用系统验证逻辑缺陷(如仅校验手机号后四位),或结合社会工程学获取用户信息,绕过生物识别验证。
二、黑产工具与产业链协作
1. 盗号与账号交易
2. 下游诈骗与洗钱
3. 免密支付盗刷
黑客通过窃取账号或设备(如手机丢失),利用免密支付小额高频扣款(如单笔≤100元),或结合虚拟服务(游戏充值、订阅)隐蔽盗刷。此类攻击多发生在用户夜间未察觉时段。
三、数据泄露与撞库攻击
1. 钓鱼与恶意链接
伪造“二次实名认证”等钓鱼页面,诱导用户输入支付密码或银行卡信息,或通过恶意小程序、图片链接植入木马,窃取敏感数据。
2. 撞库与暴力破解
利用其他平台泄露的账号密码(如学习通数据泄露事件),批量尝试登录微信,成功后绑定支付工具实施盗刷。弱密码(如“123456”)易被暴力攻破。
四、防御与应对建议
以上手段显示,资金窃取往往结合技术漏洞与黑产资源,形成从账号获取到资金转移的完整闭环。用户需提高安全意识,平台则需持续完善风控体系。